
张嬢嬢:“医生啊,我家娃儿已经反复长这种红疙瘩好久了,擦了好多药,还是在长,每年热天都要来一波,秋冬季节又不长了,扣得哦......”
A: 这是每年春夏秋季节,很多小朋友就诊时家长的常用语,甚至有部分成人患者,依然被这种“红疙瘩”困扰不堪。这种在春、夏、秋季门诊最常见的皮肤困扰有一个名称叫“丘疹性荨麻疹”。
“丘疹性荨麻疹”的名称来源于19世纪,当时并不清楚其确切原因,基于其形态学特征将之命名,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昆虫叮咬,尤其是节肢动物叮咬为丘疹性荨麻疹唯一的原因。
主要见于幼儿(一般为1-10岁),常见于暴露部位。丘疹性荨麻疹通常是临床诊断,昆虫叮咬是主要原因,不过昆虫叮咬与皮损出现之间可能有延迟,或患者和家长大部分时候根本未注意到叮咬。部分患者出现新发皮损再度激活陈旧皮损,从而引起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的慢性和周期性疾病。
常见的昆虫叮咬:蚊子、跳蚤、螨虫等。
常见表现:面、躯干、四肢鲜红色风团样损害,部分患者在水肿性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水疱,随后破溃结痂。皮疹消退后还会留下色沉(黑印子)。
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:缓解症状、控制过敏反应和预防咬伤。
1、减轻或消除瘙痒、减轻炎症
首先要减轻或消除瘙痒,因为搔抓行为是因素之一,不仅会增加病变的持续时间,而且还会导致可能的继发感染和残留色素沉着过度。
2、使用药物
尽早开始使用非镇静口服抗组胺药和外用皮质类固醇(并维持至少3-5天),是防止病程延长的有效方法。继发感染时需要局部使用抗生素治疗(具体药物根据皮疹情况使用)。
3、驱蚊措施
预防蚊虫叮咬,使用驱虫剂可以显著减少叮咬次数。当可疑病原体是家畜身上的跳蚤时,遵从兽医的建议家畜驱虫,及避免接触家畜。
除了尽量消灭昆虫和使用驱虫剂外,还可以采取其他预防措施,例如使用蚊帐、在家中使用杀虫剂(注意使用安全)、使用纱窗、关闭车窗、避免穿非常鲜艳的衣服,穿长袖长裤,户外活动时要小心包装食物(吸引蚊子),防大于治。